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村民在采摘李子(2022年8月3日摄) 王全超摄 / 本刊
◇近年来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改地又改制,一方面将零散“巴掌地”变成适宜农机作业的整片地;同时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集约规模经营
◇目前各地农田建设资金渠道不少,基层建议可参照脱贫攻坚政策,鼓励各类建设资金打捆使用,提高政策惠农强度
长期以来,西部山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散户种地不挣钱,“老人农业”经营粗放,传统农业对接科技资源、培育品牌优势难等三个难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重庆采访发现,近年来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改地又改制,一方面将零散“巴掌地”变成适宜农机作业的“整片地”;同时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集约规模经营,统一打造品牌、闯市场,对破解三个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面临“土地细碎、作业基础条件差”“劳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比较突出,“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改地为基础。重庆正在实施“四改一化”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实现土地提档、农田升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副处长周能介绍,“四改一化”就是因地制宜将地块“改大”,实现小田变大田,弯变直、短变长;“改水”以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改路”以实现地块间互联互通,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通过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改土”以提高耕地质量。“一化”即实现耕作机械化,减轻劳力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改地,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原来2700多亩“巴掌田”实现田成片、路相通、渠相连,成为高产田。种粮大户邓中算了一笔账,田块改造后,大型农机具下得了田、转得开身,犁田成本、植保费用等明显下降,种粮每亩能赚200多元。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平整土地、打破田坎界限,改地也增加了有效耕作面积。在潼南区龙形镇,重庆邦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1300多亩柑橘基地实施高标准改造后,新增种植面积70多亩。
改地提高农地基础生产能力,让重庆有更多的粮坝子、菜园子、果篮子……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筹集86亿元改造提升202万亩高标准农田,逐年建设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改制是关键。在土地“从分到合”的过程中,重庆积极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变分散经营为合股式集体经营,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在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去年经村民统一商议,近2000亩水稻田经高标准改造后,不再由单家独户种粮,而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负责统一生产管理。“通过规模经营,实现了水稻品种、种植流程、销售渠道的统一,降本又增效。”村支部书记张仁权说,农民每年不仅有保底收益,秋收之后还会根据粮食收成有浮动分红。
在渝北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了8万多亩农地,依靠现代生产方式,农业效益倍增。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拥有40多台套拖拉机、旋耕机和无人机,从操作无人机洒药植保、收割机除草到使用拖拉机犁地,15个专业农机手种下了以前500多户农民的土地。“我们犁地、施肥、打药遵守‘农事日历’,机械化操作效率比人工高出五六倍。”青龙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社长黄志说,搞规模经营有钱赚,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村务工,成了拿月薪的职业农民。
“发展乡村产业,既可以村集体主导经营,也可以因地制宜搞‘村集体+家庭农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发挥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各自优势和活力。”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政策与改革处处长冉启培说。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要经营新主体,也需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山地农业亩产价值。
“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链,近年来重庆市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汇聚科研人才,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农科教、产学研大协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处长叶海燕说,聚焦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重庆与中国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确定14项联合攻关项目,逐项组建协同创新团队。优化设置由首席专家领衔的14个产业技术体系,集聚科技人才564人。组建了水稻、油菜、生猪等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
在重庆等地,水稻生长往往既要经历阴雨寡照期,也有高温伏旱期,同时稻瘟病等病虫害也比较严重,这就对稻种品质提出了多维需求。
针对这一需求,重庆种业龙头企业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组建了“科企联合体”。
王楚桃既是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企业的总农艺师。他带领10多人的团队,在5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材料中进行筛选、鉴定。历经十多年成功培育出“神9优28”这一优良品种,实现了优质高产、绿色安全、轻简栽培等技术攻关目标,通过了国家审定,并在长江流域适宜区域推广种植。
“机制创新让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速,赋能农业科技链,延伸产品价值链,夯实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基础。”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专职副书记文明维介绍。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稳妥推进‘三变’改革,是重庆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说,将农村土地、集体组织、农业科技、产品品牌等市场要素有效融合,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结合重庆特色、深挖资源禀赋,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也抓住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这是将巴渝乡村变得更加生态宜居、富饶富裕的基础性工作。”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说。
记者调研发现,在类似重庆这样的西部山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应重点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目前各地农田建设资金渠道不少,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等,但单一政策资金强度都很有限。基层建议,可鼓励各类建设资金打捆使用,提高政策惠农强度。
最近,重庆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的343亩耕地指标,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获得2500多万元收益,实现了高标准农田从“只用钱”到“能生钱”的转变,有助于解决农田建设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每到傍晚,南海绚烂的霞光会慢慢浮现出笑脸。有人说:睌霞像魔术师,也有赞她为爱美的姑娘,有时好似一团火,有时又像一束光;一会儿穿上红装,过后又换上彩衣,变幻莫测,霞光万丈,不仅映红了天,更照赤了海。
2022年11月14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第一小学开展校外劳动实践课活动。
入冬以来,由于煤炭吞吐量增加,河北唐山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煤炭装运力度,确保冬季用煤需求。
2022年11月12日,初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园、街道里的树木披上缤纷的梦幻色彩,与蓝天白云、城市建筑和水系相辉映,空中俯瞰宛如一幅幅油画,美不胜收。
2022年11月11日,随着最后一根杆件顺利完成对接,位于江苏泰兴的常泰长江大桥天星洲航道桥主跨首个节间安装完成,天星洲航道桥全面进入主跨钢桁梁架设阶段。据悉,常泰长江大桥天星洲航道桥主跨388米,刷新了公铁两用钢桁拱桥的跨度纪录。
秋季的北京,除了温度的下降变化最大的是植物颜色的变化,绿叶会变红,银杏叶会变黄,尤其一到深秋就像人间天堂,到处皆披上浓装,红、黄、橙、绿色彩斑斓,高低错落,姿态万千,此时城内城外尽带“黄金甲”,大自然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绝美诱人的画面,渲染着留有历史痕迹的地方,使斑驳的建筑镀上一层五彩缤纷的艳丽。
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武部组织干部、文职人员、职工、专武干部和民兵代表,先后来到西梁山烈士陵园、市廉政教育基地、薛家洼生态园等地,开展主题日暨参观见学活动,感悟驻地发展,领悟建精神,吸取奋进力量。
2022年11月6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社区,一派田园风光。深秋时节,淮安区的农村大地上金黄色的稻田与新式房屋、水塘与五彩斑斓的彩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连日来,中国铁路郑州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优化调整运力安排,全力组织中欧班列、大宗货物及重点物资列车开行,为国计民生重点物资运输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11月6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湿地,一群白天鹅“沐浴”在晨光之中。
11月4日,深秋时节,河南省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成群结队的鸟儿在此栖息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如今黄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鸟类的天堂
由乙十六艺术和西班牙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凝视之光-利塔•卡贝鲁特作品展”中国巡展北京站在北京来福士中心开幕。
2022年10月27日,由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高速工程建设集团承建的济青高速中线潍坊至青岛公路工程(胶州段)跨胶新铁路转体桥完成转体,重达2.65万吨桥体在空中精准对接,为项目年底前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26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贾寨村红辣椒晾晒场上,辣椒种植农户们正在晾晒红辣椒。
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港口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暨山东港口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主赛区开赛,来自山东港口的800余名选手将围绕30余个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
2022年10月25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期三天的“第十一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在盛泽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2022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柳州市区河段两岸的景色。近年来,柳州市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连续两年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年度第一,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龙珠体育